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西宁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及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总面积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宁市总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39.25%,城镇化率达到63.7%。 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
公元前121年(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来往西域的通道。同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羌人被迫西迁,骠骑将军于今西宁城址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此概“西”之渊源吧。
公元1104年(徽宗崇宁三年),王厚进占鄯州和廓州,同年,改鄯州为西宁州,此乃青史首现“西宁”之名。
为什么要叫西宁,王厚死得早,确实没地方问去,但是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且不管之前华夷之间拉锯式争夺,光是从公元1068年王韶(王厚他老子)献平戎策开始,宋人就对河湟地区耗尽心血,其中还经历了一次得而复失,直到36年后才暂时占据并稳固了宋人在河湟地区的存在,这其中的心酸苦楚与壮志凌云更与谁人说!我想,王厚将鄯州改名为西宁,是寄希望于此地金瓯永固,永为我华夏子孙安宁祥和之地吧!
每当想起夷狄纵横之地今日已成华夏腹地,每当想起“边关一寸不毛地,亦是先人血战得”,就不禁心潮澎湃,如果是为了华夏国运,我亦愿效法先人,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dhaitang.com/baike/1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