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七夕中国情人节图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咱们国家和西方交流的增多,很多西方的文化开始传入国内,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西方的节日,像情人节啊、圣诞节啊等等。新文化的传入受到了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并在商家的推动下,过情人节成了很时髦的一件事。这种外来文化的传入,不禁使我们开始考虑: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呢?我们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吗?而且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歌颂,早于《诗经》之前就已经传唱了。而千百年来无论是《西厢记》、《红楼梦》、《梁山伯和祝英台》,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对爱情的期望和追求,影响了一代代的痴男信女宁可化身蝴蝶投生火海,也不甘相思之苦。如此多情多义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呢?

其实我们自古也有自己的“情人节”,而且不止一个。首先是元宵节。第二个“情人节”是三月三,上巳节。第三个“情人节”是七月七,乞巧节。严格意思上这一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这一天最早与爱情无关,未出嫁的少女在这天成群结队的游玩,拿出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比试,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不被未来的婆婆笑话笨手笨脚。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一天并不是情人相会的日子。但是在我心中,我却最钟情这最后一个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节日夜晚,人们要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所以这个“七夕节”起源于我们中国一个古老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传说,在今天听上去格外具有一种纪念意义。七夕也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我个人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当之无愧“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虽然有些人觉得传说过于凄美,因而令这一天倍显凄苦。我却觉得当你这一天与心爱的人执手相望,回想起古老的中国传说那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刻骨相思,其穿越时空的爱情真谛不变,你难道不是会更珍惜此刻身边那个“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缱绻爱人吗?当然不管人们热衷于哪个节日,其实际意义是相同的,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所以还是特别欣喜我们有了自己中国意义上的情人节,我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中去表达,去纪念,去爱恋,生生世世,永永远远!

中国情人节,七夕中国情人节图图1

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其体现的自由浪漫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以及诠释的爱情永恒主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七夕节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从西汉时期开始,牛郎、织女就成为体现男耕女织生活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在民间也有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魏晋南北朝时,七夕乞巧则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到了隋唐,文人墨客颇为喜爱吟咏七夕,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近千篇有关七夕的诗作。宋代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每逢七夕节,民间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同时出现了乞巧楼、乞巧棚等,卖“花瓜”“巧果”等应节食品,还有丢巧针、穿针乞巧等习俗。明清时期,七夕节作为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各项活动精彩纷呈。民间“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还有“女子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的记载。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dhaitang.com/gonglue/1839.html

(7)
上一篇 2022-11-08 13:41
下一篇 2022-11-08 13: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