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十三 巳八(1 / 2)

道藏辑要 用户68674337 5140 字 22天前

宋鹤林彭耜纂集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御注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

与母皆道也自其气之始则谓之始自其

生生则谓之母有始则能生生矣道能母

万物而字之则物者其子也通於道者兼

物物故得其母以知其子多闻则守之以

约多见则守之以卓穷物之理而不累於

物达道之徼而不失其妙则利用出入往

来不穷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而无危殆之

碧虚子陈景元曰成者子也生者母也子

者一也一爲冲气乃道之子所谓道生一

也一爲道之子道爲一之母道爲眞精之

体一爲妙物之用既得其道体以知其妙

用体用相须会归虚极夫人既知其妙物

之用而复守其眞精之体体用冥一应感

不穷然後可以无爲而无不爲故能没身

不殆矣

颍滨苏辙曰圣人体道以周物譬如以母

知子了然无不察也虽其智能周之然而

未尝以物忘道故终守其母也

临川王安石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

之中有冲气冲气生於道道者天也万物

之所自生故爲天下母夫物芸芸各归其

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则得以返其本也

故曰复守其母也

达眞子曰万物以天地爲始天地以道爲

始是天下之始莫不始於道也唯天下莫

不始之於道所以爲天下之母也凡万物

之所资生者母也凡万物之所资息者子

也以道爲母则天下资生於道者皆子也

是以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矣以其有复归

於无以其动复归於静则有之者无终穷

动之者无危殆故曰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言体道之反本者能然也

黄茂村曰天下之生林林如也推其始必

有生之者焉经曰有名万物之母此其始

生者也故爲母万物其子也得其母而守

之则是生我者常存而我生者不失矣故

能不殆

塞其兊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兊济其事终

身不救

碧虚子陈景元曰免目也缄无厌之目则

诸境自絶矣门口也杜多言之口则衆祸

莫干矣诸境自絶则嗜慾之源塞衆祸莫

干则云爲之路闭如是则恬澹安逸而终

身不勤若乃不守母道者开其爱悦之源

而弗塞则嗜慾之情长矣通其云爲之路

而弗闭则祸患之事济矣如是则忧苦危

亡而终身不救也

王雱曰免悦也人悦则形开矣故爲免兊

则物入之矣门者精神之所出也外见诸

理形开以受之而复出精神与之爲构则

扰扰万绪自此始矣故当塞免闭门常守

其母也塞兊闭门以外应物则酬酢万变

而用常有余免开物入而复费精神用以

济事则以内徇外逐物往矣一溺此流谁

能救之哉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兊泽也在人爲

口与舌祸福枢机不可妄发门谓语言视

听情念也吉凶之应出入於此故闭之也

有道者掩扉塞免终身不劳

清源子刘骥曰经所谓闭塞命门保玉都

是也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其气自定其神

自眞其神既眞则性入自然与道爲一以

挈天地以袭气母而入於不死不生故终

身不勤若开其喜悦之源而弗塞济其爱

慾之事而弗闭则物诱於外而情动於中

气亡液漏精散神去所以役役不见其成

功故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

身殃是谓袭常

御注曰小者道之妙见道之妙者自知而

已故无不明柔者道之本守道之本者自

胜而已故无不强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

用圣人之应世从体超用则辉散爲光摄

用归体则智彻爲明显诸仁藏诸用如彼

日月万物皆照而明未尝亏所以神明其

德是也物之化无常也惟复命者遗物离

人复归於明而不与物俱化故体常而无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谓防於未萌治於未

乱守柔弱则物不能加可谓强矣见微小

则事不能昏可谓明矣光者智照也智主

外故外照而常动动则爲物之用明者慧

解也慧主内故内景而常静静则爲己之

体夫智照出则应事反则归理是以用归

体故曰用其光复归其明不役智外照而

守慧内景复嗜慾之未萌而归子母之元

故无殃是谓密用常道者也

颍滨苏辙曰夫耳之能听目之能视鼻之

能嗅口之能尝身之能触心之能思皆所

谓光也盖光与物接物有去而明无损是

以应万变而不穷殃不及於其身故其常

性湛然相袭而不絶矣

临川王安石曰见小曰明者微而见之则

可谓之明见於大则不足以谓之明故曰

见小曰明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故曰

守柔曰强用光复归其明者盖光者明之

用明者光之体言强则知柔之爲体言明

则知光之爲用唯其能用其光复归其根

则终身不至於有咎而能密合常乆之道

故曰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陈象古曰常人忽於小而重於大干云之

木起於葱青千里之涂始於足下此见小

之义也预识先知非明而何揉曲木者不

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此柔弱胜刚强之

义也光者照於外者也明者内自照者也

用其光则知其子是也归其明则复其母

是也

黄茂材曰汉世尚黄老有老父者独深得

其道盖公诸人皆不及也惜乎史失其名

龚胜之死有老父来吊甚哀既而曰嗟乎

薫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

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碧虚子陈景元曰畏其不合於古道也

颍滨苏辙曰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

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於大道则有

所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介然谓凝寂不

动长守大道无爲而已凡有所爲者虽曰

善动至人之所畏也

达眞子曰介者纤介之谓小有知於大道

犹唯施是畏况大有知者乎

清源子刘骥曰知之浅矣使我介然有知

已非道之妙若有所施爲则尤非自然

黄茂材曰夫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力行

无所施设作爲今有介然有知是以智知

之行於大道是以力行之唯施是畏是有

所设施作爲不亦可畏乎

林东曰使我介毅然有知而行於大道唯

於施爲间而无不致其畏谨则不至於好

邪径而求捷速不至於舍本而逐末如下

文所谓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御注曰道夷而径速欲速以邀近功而去

道也远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是以崎岖迷惑不达

涑水司马光曰道本简易由人之好凿故

失道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修身之道自然

绵绵实爲至理而学速求必得故方术之

家纷然并作

清源子刘骥曰好由捷径以失眞道所谓

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

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碧虚子陈景元曰也哉伤叹之词也唯施

是畏其在兹乎

涑水司马光曰失道之国好察近而遗远

逐末而忘本故视其朝若修治而察其民

实贫困又取非其有谓之盗德薄位尊智

小谋大危亡将及曾不自知乃更矜夸以

爲得意服美不称积实无厌故曰盗夸所

以有此夸者岂非本欲行道而更凿以致

失哉

临川王安石曰此逐末也犹人趋邪径而

弃大道也

达眞子曰失大道而由小径者以事物比

之则如朝甚除而日用田甚药而荒塞仓

甚虚其畜积而反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以爲资财有余是不务修其本而反矜施

其末也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御注曰建中以该上下故不拔抱一以应

万变故不脱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

离於精若是者岂特行一国与当年盖将

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矣

涑水司马光曰不拔者深根固蒂不可动

摇不脱者民心懐服不可倾夺不辍者享

祚乆长

颍滨苏辙曰世岂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脱

者乎惟圣人知性之眞审物之妄捐物而

修身其德充积实无所立而其建有不可

拔者实无所执而其抱有不可脱者故至

其子孙犹以祭祀不辍也

临川王安石曰善建者德建也能德建则

不拔矣善抱者抱一也抱一而不离则不

脱矣能建德抱一则德之盛故盛德百世

祭祀祭祀者见於愈远而不忘故曰子孙

祭祀不辍

陆佃曰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故曰善建

者不拔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故曰善抱

者不脱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深根固蒂是谓

善建抱本守眞是谓不脱先利於身次及

於物又以正直清廉仁爱之道遗於後世

故庆及子孙积德继美祭祀不絶矣

叶梦得曰出而有立故谓之建入而有守

故谓之抱出者有本故不可拔入者有常

故不可脱夫如是则立者虽远而愈长守

者虽近而愈乆譬之於己非特及其身而

已垂之子孙祭祀不辍其事我者无时而

可亡也

黄茂材曰夫道独立而不改以是而建则

爲善建故不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以

是而抱则爲善抱故不脱不拔不脱非特

可持当年虽传後世可也故曰子孙以祭

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眞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

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

乃普

御注曰修之身其德乃眞所谓道之眞以

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

长所谓其绪余以治人也修之国其德乃

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谓其土苴以治

天下国家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在我者

皆其眞也在彼者特其末耳故余而後长

丰而後普於道爲外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五者近修诸身而远

及天下也夫修道於身者心闲性淡爱气

养神少私寡欲益寿延年诸僞咸尽乃爲

眞人矣

涑水司马光曰皆循本以治末由近以及

王雱曰因修身之法而推之以及其外余

而後长长而後丰丰而後普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以道修身则神

眞行正身正而天下化况以之治家信有

余矣施於乡而一乡化矣施於一国其国

盛矣始自一身遍及四海

达眞子曰眞则不僞余则不欠踰於衆则

曰长足於衆则曰丰遍於衆则曰普凡得

於道之谓德自一身以至一家自一家以

至一乡自一乡以至一国自一国以至天

下以道爲治则无乎不善矣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碧虚子陈景元曰观者照察也故以先圣

治身之道反观吾身心若吾身心能体於

道则其德乃眞矣老氏言我奚以知天下

之民向道者昌背道者亡之然哉者设问

之辞也答曰我以此上之所陈五事反观

照察所以知之经曰不出户知天下易曰

观我生观民也其是之谓乎

颍滨苏辙曰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见矣然

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观身以

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皆吾之所及

知也然安知圣人以天下观天下不若吾

之以身观身乎岂身可以身观而天下独

不可以天下观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临川王安石曰身有身之道故以身观身

家有家之道故以家观家以至於乡国天

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者盖以此

道观之也言以此者此则同於道彼则异

於道同则取之异则去之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察身之损益邪

正则知衆人矣察家之逆顺盛衰则知他

之家矣自一乡之小至天下之大小大则

殊其治一也何以知天下之然以用此道

而知矣

陈象古曰见治身之道则知治己之身见

治家之道则知治己之家见治乡之道则

知治己之乡见治国之道则知治己之国

见治天下之道则知治己之天下不拔不

脱由此可明矣以此者盖用此观身观家

观乡观国观天下之道矣

黄茂材曰虽其大小远近之有不同而其

爲德未始或异故以吾一身而观衆身以

吾一家而观衆家以吾一乡而观衆乡以

吾一国而观衆国以吾一天下而观衆天

下皆可以知之或问以吾一天下而观衆

天下何也汤问於夏革曰四海之外奚有

曰犹齐州也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

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

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

四极之不异是也以天下观天下舍夏革

其谁知之

程大昌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而自指其

要领在此者以眞爲断也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御注曰孟子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碧虚子陈景元曰含怀也夫至人纯粹怀

德深厚情复於性憺泊无欲状貌兀然比

於赤子也赤子者取其始生其色赤纯和

之至也

颍滨苏辙曰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况

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婴

儿泊然无欲其体之者至矣然而物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