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天赐脸色铁青,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的仿佛能够滴出水来。
他手中的《六国论》被攥得褶皱不堪,仿佛那纸张成了他发泄怒火的对象。
他强撑着冷笑道:“妇人之仁!不征大税,何以强兵?若无强兵,何以护家国?!简直是满纸荒唐,不知所谓!”
萧凌云缓缓抬眸,目光如剑般扫过萧天赐,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他内心的虚弱。
继而,他再次开口,声音坚定有力,掷地有声。
“兵者,国之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然养兵之道,亦在养民。若民不聊生,纵有雄师百万,不过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他顿了顿,只见那策论上竟然浮现出耕牛犁田、孩童读书的幻象。
那幻象栩栩如生,耕牛在田间辛勤劳作,孩童们在学堂里朗朗读书,一片祥和安宁的盛世景象。
“第二策:屯兵围田。”
“当兴屯田之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既减百姓赋税之负,又增边疆守备之力。此乃民富国强之根本。”
两策既出,文曲广场上空的祥云已汇聚成层层叠叠的书卷形状。
天际之上,隐约传来阵阵圣人之音,悠扬而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圣贤讲学的场景之中。
这一幕连方孝存都忍不住站起身来。
他满眼激动的望着天空中的文脉异象,感慨万千。
“天地有感,文脉显圣。萧凌云此策当有千秋之功也!如此才华,如此见识,实乃我玄胤之幸啊!”
“第三策:重教化,开民智。”
萧凌云继续道,声音中带着一些悲天悯人的味道。
“今玄胤境内,识字者十无一二,愚民政策虽便管理,却断了王朝根基。”
“应于各州县广设义学,凡适龄孩童,无论贵贱,皆可入学。十年之后,必见栋梁之材辈出。”
考场之外,一群衣着破旧的书生相拥而泣。
其中一人高举双手,涕泪横流:“我等寒门贱民,纵有报国之志,却苦无经书教义指导,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若真能开义学,让我们有机会学习知识,我等定当誓死报国!”
萧凌云这一策,便是为天下寒士大开方便之门。
如同一枚火种落下,瞬间烧沸他们早已冷却的热血,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萧天赐没来由地感到一阵窒息,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掐住了他的喉咙。
他引以为傲的《六国论》此刻在萧凌云的策论面前,竟显得如此单薄。
他很想再度反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被如潮的民意淹没。
周围百姓和官员们对萧凌云策论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如同汹涌的浪潮,将他的声音彻底吞噬。
此时,萧凌云四周,又一朵朵金色莲花绽放,悬浮于半空之中。
那莲花晶莹剔透,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带着神圣的气息。
“舌绽金莲……这是传闻中昔年圣人年轻时与人论经方有的场面啊!萧凌云有儒圣之资!”
诸多文脉弟子无不激动落泪,他们看着萧凌云的目光满是崇敬,竟有一股顶礼膜拜的冲动。
“第四策:纳民意,通上下之情。”
“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广开言路,于各州县闹市设公箱,百姓可匿名投书,直陈民间利弊、官员善恶。”
“如此上下之情相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萧凌云四策讲完,将手中策论高高举起。
刹那间,识海之中丹书铁券剧烈震荡,仿佛感受到了这篇策论的强大力量。
霎时间,四野八方有浩荡文运,滚滚而至。
那文运如同一股无形的洪流,向着萧凌云汇聚而来,场面震撼至极。
“以民为本,方乃治国之核心。唯有百姓富足、智识开启、律法公平、仁爱盛行、民意畅通,国家方能兴盛不衰。”
萧凌云诵读完毕,四周陷入了一片沉寂,所有人都还沉浸在他那震撼人心的策论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随后,不知是谁率先反应过来,如雷般的欢呼声骤然响起。
无论是平头百姓,亦或是观礼百官,无不被他的《治国策》所打动,心生向往。
“好好好!这篇《治国策》字字叩击民心,句句切中时弊,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等策论,方为文试甲等第一,众考官可有异议?”
方孝存心中宽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出言看向一众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