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说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幽会的日子,到底有什么社会意义从来没有经历过。直到大学毕业分到一个小县城工作,才真正体会了一番七夕节的意义。
记得那个时候县委里干部“一头沉”的多,下午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偌大个县委大楼就剩下不了几个人,我算留守的其中一个。下午吃过晚饭,我到成郊的城关镇去溜达,说是城关其实和农村差不多,因为泥路两边到处都是土墙瓦房。走到村子中间的一个开阔地处,只见有一堆妇女正围着一个东西议论,我凑前一看,原来是人为地做了个人面像耸立在那里,仔细观察人脸是用马勺做的,五官还算画得端正,戴着个草帽,帽沿下垂下的两个辫子还是用黑布编的,穿着一身蓝底素花衣服坐在一把椅子上……。我问旁边的一个阿姨,这是做什么呢?她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七巧节纪念七巧姐呢!我又问乞巧姐是谁啊?她大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反正老人们都这样做呢!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乞巧节,也才知道传统节日里七月七也算是个节日。虽然那位阿姨没有告诉我乞巧节有什么含义,但我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节日一定是和巧女人展示自己的手艺有联系的。
从那个村子出来,来到城外的一条河岸上,由于长久缺水,河道已经干枯,当地人就叫它泥河沟。平时这个地方也没少来过,今天到这里发现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景象,往日沟对面曲曲弯弯地小道上人烟稀少,而今天却挤满了人,就像一条长蛇在蠕动蜿蜒,最后聚集到沟岸上一个小房子……。提着一颗好奇心我穿过河沟来到对岸的小道上,加入到这些蠕动地人流中,置入在他们中间我才发现组成这个流动人流的大多都是些年过半百的农村妇女,还有些是更上年纪的人,我时不时地帮扶着一些走坡道不方便的老人,顺便问问他们聚集到这里干什么,有人告诉我去拜祭娘娘,有人告诉我我是婆婆会,到底干什么,我也无从核实,到了坡上面的小房子我才听说过去这里附近有座娘娘庙,后来被摧毁,至于庙的底摊子究竟在哪里,没人知道。后来有个好事者在这个小房子里塑了个泥人人供人祭拜。附近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呼百应,每年七月七都自发地来此朝拜,既然是祭拜肯定带些副食水果之类的东西,贡献到这座泥人人面前,以求得日后的生活得到神灵的保佑。至于塑像是男是女人多我也没有挤进去看个究竟,但是民间乞巧节把乞巧姐神话,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尽管迷信折腾得老太太们舟途劳顿很辛苦,但是老姐们相聚时其乐融融的心态还是值得肯定的。
离开那个小县城也几十年了,不知乞巧节这些习俗渭北高原这个小县城还保留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过乞巧节的意识越来越重视,但是因为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各地都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来庆祝,有的地方把它当祭神日来过,有的地方把它当女儿节来过,过去年老人把它当做婆婆会来过,现在年轻人把它当做情人节来过……,既然国家把它作为一个非遗项目来保护,不免政府引导大众剔除七月七的迷信成分,而保留七月七妇女聚会,展示才艺的合理成分,我想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地方旅游文化的项目,不知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也来聊聊。
我是乡下小三哥,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伙。刚才跟朋友聊天他说,晚上带着老婆孩子去县城玩,说今天情人节呢,带她们转转去。突然恍然大悟我好像已经把今年的情人节,忘到脑子后面去了,不知道大家情人节都是怎么过,有没有给老婆买礼物呢?今天晚上老婆估计不理我了,因为没有买情人节礼物。
自古以来七夕情人节就是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又叫:“女儿节”“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其中以七夕节最为响亮。每年七夕节是牛郎织女这一年当中唯一的一次相见的日子,她们两个人的悲伤爱情故事被我们广为传颂,两个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只能每天相互遥望对方,以解心头思念之苦。
在我们农村到了七夕节,老人常说是“女儿节”“七巧节”。我以为“女儿节”因为织女在家里是排行最小的女儿,家里七个女儿所以才叫“女儿节”,通过询问村里的老人,才知道“女儿节”“七巧节”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女孩子们到了七夕这天晚上,向织女乞讨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姻缘,能够找到一个托付一生的好男子。所以在古代没有结果的痴情女子都会在这天晚上,对着星空乞讨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幸福美满。
七夕节就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幸福,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幸福一生。今天情人节,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dhaitang.com/baike/2549.html